常聽說「種瓜得瓜、種豆得豆」、「一分耕耘一分收穫」,這些金石良言未必能夠應用在育兒和學習上,因為每個孩子在「本質上」的「種子」都不一樣,不是個個是瓜是豆,本身沒有瓜的種子也沒有豆的種子,怎可能長出瓜、長出豆呢?
作為家長,我們要花的時間和精神,應該先放在「觀察」上:我們要先「發現」,後「發掘」,再「發展」,等待時機成熟時,再加以「發揮」。做父母好不容易,孩子來到這個世界沒有附帶「說明書」,我們也別妄想學校和老師可以幫助我們一把,把孩子教好,這不可能是事實。一個老師要面對幾十個孩子,我們怎可能要求他們聚焦每個學生?要老師「觀察」、「發現」孩子是不切實際的要求,可是父母不一樣,只要我們願意,我們都可以觀察到孩子的個性和喜好,只要我們願意,我們必定有所發現,發現孩子的「種子」,然後我們便要開始「掘」了!
「掘種子」又是另一項挑戰,因為我們會遇到「信心」的問題;我們好可能因「掘極都未掘到」而感到氣餒和心灰意冷,此時我們好可能開始懷疑自己的觀察力,質疑自己的發現;孩子也會因應年齡和環境的轉變而作出變化,「掘種子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
《Sam & Dave Dig a Hole》(作者:Mac Barnett,繪者:Jon Klassen,2014年出版),這本書給我們父母和孩子一個好好的提醒:你願意掘多一點點,就是那一點點,真的是一點點,你便會掘到巨大的「鑽石」了。然而,那「一點點」是怎樣來的,它可能是信念,可能是信心,可能是運氣,也可能是命運,後兩者我們沒有可能掌控,可是前兩者我們是有辦法一點一滴累積和建立的。
我們必須先有「種子是獨一無二」的信念,我們也必須相信「觀察」的重要和「發現」的可貴,當我們信念堅定時,「掘種子」的信心亦會隨之而來。種子當然需要好的土壤(資源),此時,我們可以把焦點放回我們「最叻」的找資源上。
「掘種子」,以下是一些建議和方法:
觀察和紀錄:花時間觀察孩子的興趣、傾向和技能。觀察他們在不同情境下的行為和反應,並記錄下來。這可以幫助你發現他們的潛在種子。
提供多樣化的體驗:給孩子提供各種不同的體驗和學習機會,讓他們可以嘗試不同的事物,從中發現自己的興趣和才能。這包括參加各種活動、課程或興趣班。
問題解決和挑戰:給孩子一些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或任務,鼓勵他們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。這可以幫助他們發展創造力和解決問題的技巧,同時也讓你觀察他們在這些情境下的表現。
鼓勵自主學習:讓孩子自主選擇他們感興趣的學習主題,提供他們需要的資源和支持。鼓勵他們追求自己的興趣,並在這個過程中發現和發展自己的種子。
給予正向回饋:當你發現孩子展現出某種才能或興趣時,給予他們正向的鼓勵和回饋。這可以增強他們的自信心,並激勵他們繼續發展自己的種子。
提供機會和資源:一旦你發現孩子的種子,努力提供相應的學習機會和資源,讓他們能夠深入發展和培養自己的興趣和才能。這可以包括參加相關的課程、活動或社群組織。
最重要的是,要保持耐心和開放的態度。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種子,他們的成長和發展需要時間和空間。相信他們的潛力,並給予他們支持和鼓勵,讓他們在自己的道路上茁壯成長。
Comments